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後,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麼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孔子說:“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裡不願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並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說:父親死了三年以後他依舊還是向他父親生前那樣堅持固有的為人準則,那麼這個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會有思想一致的人與他相處。” 子遊說:“事奉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待朋友太煩瑣,就會被疏遠了。”
/ _. A6 |# ?1 C4 V( ?6 Y! c3 j' r |